禅心剑气相思骨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这里包含我的一些技术分享,思考,生活感悟。

唐诗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摘要 唐代佛教盛行,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禅诗佳作。王维、孟浩然、杜甫、贾岛等著名诗人皆在诗作中融入了深厚的佛教思想。《全唐诗》共收录诗僧一百一十余人,诗作两千余首,充分展示了唐诗与佛教的深度交融。佛教旨在探寻人心之本,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而大彻大悟,这种觉悟无疑涵盖了对人情世态与世事变迁的深刻洞见。 唐玄奘于公元649年重新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佛教经典在中土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至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唐朝不仅国力达到鼎盛,诗歌创作亦迎来空前繁荣。本文将以佛教经典为切入点,探讨唐诗与佛教之间既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微妙关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背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该经是对《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高度浓缩,仅二百余字,因其简练精要而被视为佛教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 经文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含义深远。“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通达的智慧;“波罗”亦为音译,意为到达彼岸;“蜜多”则象征无极无限。而“摩诃”则意指广大,因此“摩诃般若”即“大智慧”之意。整体而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解释为:“通过伟大的、原初的一切智慧之母,达至解脱彼岸的核心经典。” 《心经》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三国时期便已有译本传入中土。据史料可考,至宋朝为止,至少已有十次汉译,现存九种版本。最早的译本出自三国时期著名译经家支谦,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法师于公元649年翻译的汉译本,全文共260字。此经受到历代高僧的重视,数次撰写疏注,充分彰显了《心经》在佛教典籍中的崇高地位。 唐诗和「心经」的字句,禅理的呼应 前文提到,唐代佛教思想盛行,禅理诗作更是屡见不鲜。在此,不妨对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逐句解读,试图从中管窥唐诗与佛教思想水乳交融的深厚联系。 「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篇讲述了“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简单而言,“色”指物质,泛指一切具有形态和阻碍性质的客观存在物的集合体;“受”是感官接触外物后产生的感受或情绪;“想”是基于感官接收到的外物信息进行分析而形成的知觉和表象;“行”是通过对外物的认知而引发的行为意图;“识”则主要指人的意识活动。在佛家的观点中,这五蕴因缘和合而生,具有无常和虚妄的特性。既然五蕴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无常且无自性,便可视其为空无存在。《心经》认为,观自在菩萨在体悟到大智慧时,已彻底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既然洞见“五蕴皆空”,则无由生出任何苦厄。因为一切苦厄皆由心而生,是“五蕴”运作的结果,而当因不复存在时,果也随之消失。 唐诗中直接引用佛家用语与禅语的诗句并不罕见。例如,白居易在《和送刘道士游天台》中写道:“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饮咽日月精,茹嚼沆瀣芬。”这首诗巧妙而独特之处在于,白居易的创作对象是一位道士,但诗中却引入了佛教概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界”是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与“无色界”,而“五蕴”则是前文所述“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空”。然而,诗句后半部分引用了司马相如《大人赋》中“呼吸沆瀣兮餐朝霞”的典故,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这种跨越宗教思想的交织与融汇,在后续的分析中还会进一步探讨。 唐代诗人李绅在其诗作《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中同样引用了《心经》中关于“五蕴”的思想:“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其中的“五阴”正是《心经》中“五蕴”的另一种称谓。诗句开篇提到的“三车”典故,源自《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经文中讲述了一位长者的几个年幼子女在燃烧的房屋中玩耍,因玩得尽兴而未察觉危险。长者为了引导他们离开,声称屋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可以玩耍。孩子们闻言争相奔出,结果长者最终只赐予他们大白牛车。 这其中,羊车、鹿车和牛车分别比喻佛教的三种修行法门——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而大白牛车则象征最终的佛乘,寓意生命解脱、返璞归真,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诗中“是非诠”所指的是佛教中关于“诠释”方法的二元论——“遮诠”与“表诠”。“遮诠”通过否定排除错误认知,而“表诠”则肯定并显明正道理义。佛教经常使用这种对立统一的方式来阐述真理。例如《心经》中的经典句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皆是以此方式揭示真谛。 因此,诗句的含义在于佛法通过“诠释”引导众生觉悟,使人洞见被“五蕴”(即“五阴”)所遮蔽的本性,实现“五蕴皆空”。“声闻”、“缘觉”、“菩萨乘”皆是引导众生步入佛门的权巧方便,旨在帮助众生领悟佛性之理。而“三车”典故正点明了这一教义,即只有破除“五蕴”之缠,方能摆脱苦海,得度一切苦厄。 元稹在《大云寺二十韵》中同样直接提及佛教关于“五蕴”与“思根”的思想:“多生沉五蕴,宿习乐三坟。谕鹿车虽设,如蚕绪正棼。且将平等义,还奉圣明君。”其中的“三坟”是佛教中对“贪”、“嗔怒”、“愚痴”三种根本烦恼的称谓。这三者被视为人心难以摆脱的束缚之根源。诗意指出,许多人仍沉溺于“五蕴”之中,未能揭示其虚妄本质而觉醒,从而发掘人的本性。此外,人们长期沉迷于贪欲、嗔怒与愚痴的惯性之中,这些内在的执著如同茧丝一般,将人层层束缚,使之难以解脱。即便已经明白“三车”比喻的劝化之理,也常如作茧自缚,被纷繁复杂的烦恼遮蔽本心,无法洞见真如。元稹在诗中强调,这一切教义的核心在于引导众生领悟佛性所体现的“平等”之理。而这种平等之义不仅适用于佛家修行,也被他提升至世俗层面,用以奉劝圣明之君,以大平等的智慧治世。这不仅展示了元稹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他试图将佛理融入社会政治治理的理想。 从李绅与元稹的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经》中“五蕴皆空”这一精神要旨的体现。更为关键的是,这两位诗人都认可并倡导人们如《心经》所描述的那样,通过达成“五蕴皆空”来摆脱世间的一切苦厄。这不仅反映出唐诗与佛教经典《心经》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体现了这种联系已超越了文字的引用,深入到精神上的认同与生活态度的取舍和统一。 除了直接引用“五蕴”与“思根”这一佛家术语之外,还有一些诗歌通过意境营造出空明幽远、宁静淡泊的氛围,从而呈现出“五蕴皆空”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五蕴皆空”这一佛教思想为那些仕途失意的诗人提供了一处精神上的避风港,使他们能够在佛理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另一方面,这种禅理所强调的淡泊与空明之境,正与诗人们诗作中的孤高幽静之美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共鸣。 唐代诗人们通过这种融合,既表达了对佛家思想的深刻体悟,也为诗歌注入了更高远的哲思,使诗意超越尘俗,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现象反映了唐人以诗歌为载体,将佛理与现实生活融合,以追求超脱红尘与内心宁静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 常建在《堤坡山寺后禅院》中写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的“空”字深刻诠释了《心经》中“五蕴皆空”的思想内涵。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禅境之“空”与心境的澄澈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佛家超然脱俗的思维方式。 王维(字摩诘)更是在诗作中直接表现了这种宁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在《酬张少府》中,他写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的开篇便道出王维深厚的佛教思想——一切世事皆为外物,不为其所累,更不以俯视众生的姿态自居。他与世俗之间划清界限,将自身置于自然与禅境中,逐渐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诗中渔夫的形象象征着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体现出摆脱“宦海浮沉”之苦厄的彻底解脱。在《竹里馆》中,王维更是以精妙的笔触,从精神与感性层面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琴声与明月交织成一幅清远孤高的画面,传达出对禅理“空”境的深刻体悟。 同样,在经历政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也在诗作中表达了对超脱宁静的追求。在《渔翁》中,他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最后一句“岩上无心云相逐”将禅家“无住心”、“无常心”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前文所述,“无住心”与“无常心”正是实现“五蕴皆空”的关键。“无住心”意味着不执著于任何内外之物,“无常心”则强调对无常之本性的彻底洞见。柳宗元借渔翁之隐逸与山水之清远,表达了对摆脱世俗纷扰、回归心灵自由的向往。这既是政治失意者心灵的避风港,也是对禅理境界的积极探寻。 因此,无论是王维的“竹里隐居”,还是柳宗元的“渔翁垂钓”,都通过诗意和意境,展现了对《心经》中“五蕴皆空”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诗化表达。这种“空”不仅是对外界的淡泊与疏离,更是内心对自在与解脱的追求,是对禅家“超脱有无、无住无执”之理的艺术呈现。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全文以「五蕴皆空」这一核心主题为起点,并在后文对其进行了逐一诠释。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句子莫过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句位于《心经》的第二段。在经文中,「舍利子」是舍利弗的尊称,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卓著而闻名。正如经中所述:「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其中「舍智」意为舍利弗在智慧上的超群。佛经编排常遵循一项惯例,凡是论及智慧之事,舍利弗常被选为说法对象。这一传统在李白的诗作中亦有所体现,他甚至创作了以「舍利弗」为题的诗篇。《心经》采用了类似对话的说理方式,借此阐述其哲理主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人们在诵读《心经》时最为熟悉的一句。加上后续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便完整阐述了“五蕴”。因此,在《心经》的描述中,即为“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在这句话中,《心经》指出“五蕴”并非真实存在,甚至与“空”之间并无差别。“色”指的是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引发幻觉;“空”则是万象生发的本源,意指不存在独立的自我和个体性。“色即是空”表达了对万事万物不执著的心境,即如明镜止水般的平静与通达。因此,从声色语言中悟道而不为其所缚,便是心境的超然。这种思想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为超逸的想象、从容的态度与淡泊的情怀。“空”性的思想给予诗人最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历经磨难之后,成为一种心理慰藉。因此,诗歌中常涌现出“空”与“静”这一类意象,彰显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之境。 唐代诗人王维醉心佛教,其诗歌中常流露出富有禅意的意境。例如在《过香积寺》中,他写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展现了平淡而淡雅的意境,并大量运用了《心经》中关于“空”的意象。诗句中的“数里入云峰”“无人径”“深山”“咽”“冷”“空潭”“安禅”等词语,无不营造出寺庙幽静清远的氛围,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环境。尾联“安禅制毒龙”更是直白地点出了“安禅”这一佛教概念,意指“空净守一”的心境,而“毒龙”象征人心中的“贪念”。正是在这种空灵的宁静中,人才能战胜内心的欲望与执著,达到内心的澄明与超脱。王维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佛教思想融入山水意境,表现出清寂淡远的禅宗情怀,体现了“空”在诗歌创作中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充满了《心经》“五蕴皆空”的思想色彩。他甚至在诗中直接表达对《心经》中“色即是空”理念的效仿与追求。例如,在《闲吟》中,他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诗歌前两句表达了他刻苦修习佛法,以“销尽平生种种心”为目标,这正是对“色即是空”教义的践行。学习这一思想,是为了在经历世事纷扰后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澄明,这与佛教“空”性的哲思一脉相承。此外,在《僧院花》中,他更直接引用“色即是空”的语义:“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诗歌首句开宗明义,指出自己希望通过参悟“色即是空”来践行佛理。“智慧花”这一意象则象征着《心经》中“般若”智慧的开显与觉悟,体现出白居易对超然智慧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白居易的这些诗作,不仅是个人精神修行的写照,也展现了他对佛教教义深刻的体悟,将“空”性的思想以诗意的形式表达,折射出他晚年对“般若”智慧的虔心向往与实践。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心经》在此处阐释了“空相”(即“空性”)的内涵,指出“空性”源自于事物本身不实在的本质,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无绝对之性。首先,“不生不灭”表明事物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有固定的生灭,而只是因缘聚合或离散的表现。其次,“不垢不净”意味着洁净与污垢并非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因人心的情执而生。因此,佛家倡导随缘而行,以正见正行去观照世界,而非受情执左右。最后,“不增不减”同样体现出这一原则——事物本身并无实质的增损变化,而是缘起变化的结果。这些教义强调超越主观的二元对立,以平等、无执的心态来看待一切,进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也构成了佛教实践中“般若智慧”的核心思想。 佛陀在阐述“三不”之后接着说到:“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佛学概念——“无”。佛家所说的“无”并非“虚无”或“空无所有”,而是指对万事万物不执著、不染著的心态。所谓“空性”,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或失去一切,而是强调以平常心观照世界。《心经》之所以容易被误解,是因为许多人将“空性”误读为对一切事物的抛弃和舍弃。然而,实际上,“空性”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的心态——保持平和、不偏不倚。因此,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便不会被“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表象所迷惑和束缚,从而做到“不生贪著、不执表象”。换言之,“空性”不是远离现实生活,而是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以无执著之心面对纷繁复杂的境遇,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定与自在。这也是《心经》教义中“般若智慧”的精髓所在,帮助修行者超越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白居易在《读禅经》中对佛教“空性”思想作出了深刻的回应和印证:“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其中,“须知诸相皆非相”正呼应《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对《心经》的“诸法空相”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强调世间一切现象皆是无常和虚妄的,因此,白居易在诗中指出:“须知诸相皆非相。”此外,《金刚经》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强调即使是无余涅槃也不应执著于“无余”的状态。如果执著于“无余”,即形成了新的执念,从而落入“有余”的境地,因此白居易写道:“若住无余却有余”,指出执著“无”同样是误区。白居易的诗作中,禅理的精髓集中在最后一句:“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这一句与《心经》的理念一脉相承。所谓“禅”与“动”本质上皆不可执著,若以“禅”斥“动”或以“动”斥“禅”,甚至将“禅动相融”视作真理,反而陷入执念之中,背离了“如如”之境。“如如”是一种对万事万物不加分别、不生执念的平常心态,随缘而不被境遇所扰。唯有对“禅”与“动”都不执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才能达到真正的“如如不动”之境。这正是《心经》中“般若智慧”所指引的终极目标——破除一切执著,以获得心灵的安稳与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心经》在此提出了十二因缘,但经文在无明与老死之间省略了“行”等十支,实际上应包括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合称为“十二因缘”[^7]。在十二因缘中,又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两种途径。简而言之,“流转门”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息的因缘,而“还灭门”则教导人们如何超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之道。 众生本具的真心,原本是纯净无瑕、清净本然、妙明觉照的。然而,由于一念妄动,生起了对外境有所认知的妄觉,而这种妄觉便是“无明业相”。经文中提到的“老死”,其中“老”指诸根衰颓,“死”则是身坏命终。凡有生者必有死,这是现象界的必然法则。众生自出母胎之后,由幼年、少年、壮年至衰老,不过匆匆数十寒暑,最终走向死亡。然而,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复生、生后再死,如此循环往复,生生死死,永无休止。众生的生命正是这样一期又一期地延续下去,最终演化成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生死洪流,而这正是众生无量无边的苦难之源。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妨探讨唐代禅理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死观。 白居易在《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中写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舟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其中,“与师俱是梦”道出了人世间万物的虚幻无常——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皆终将消亡,无法恒久存在,这正是“无常”之意。正如世人,有人尽敛钱财,有人功成名就,但最终都归于一抔黄土。而在佛教教义中,唯有第八识——如来藏——不灭,在舍身之后继续轮回下世。此诗不仅表现出白居易的“虚无观”和“无常观”,而且其思想意境与《心经》中的教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与他晚年醉心佛教、创作佛理诗歌密不可分。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中还表现出对“老死”及轮回观念的深刻体悟。例如,他在《山下留别佛光和尚》中写道:“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诗中的“后会在他生”正是佛家轮回观的体现,明确表达出“来生再会”的信念。因此,他并不担心死亡本身,而是担忧死后再生,再次卷入生死轮回之中。这一思想与《心经》中“无老死尽”的理念遥相呼应,传达出对超越轮回、解脱生死的渴望与思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作为《心经》的结尾,这段经文旨在强调此前阐述内容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般若”的信心,将其视为大神通、大光明与大智慧之道。经文指出,“般若波罗蜜多”能够消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在佛教用语中,“揭谛”意为“去吧”或“前行”,而“波罗”意为“彼岸”,即“到达彼岸”的解脱之境。《心经》的结语以此鼓励修行者从当下开始,修持“空”的法门,迈向究竟解脱。 在唐代诗歌中,直接引用“般若”或“揭谛”的并不多见,但劝勉世人向佛、诵读佛经的诗作却屡见不鲜。例如,孟郊在《读经》中写道:“曾读大般若,细感肸听。”其中的“大般若”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其核心思想与《心经》一致,旨在阐明“诸法皆空”的真理。孟郊通过诗句表达了自己诵读佛经时的灵感与通透,表现出对佛理的深刻体悟与虔诚之心。 从《心经》获得的灵魂疗愈 在唐代,各种宗教繁荣发展,尤其是佛教和道教,在社会、文化及文学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即便宗教在唐代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唐朝并未走向政教合一的道路。相反,各种宗教在唐代经历了本土化进程,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独特宗教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源于唐代的文化氛围,更与唐人对宗教的理解和选择密不可分。 《心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以其简洁精炼的篇幅阐述了“诸法皆空”的深奥哲理,为唐代士人和普通民众提供了一种心灵安顿和超越苦难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心经》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唐代人对于佛教的信仰观念,以及这一信仰如何在精神层面为他们提供慰藉与救赎。 唐代人对宗教的态度并非盲从,而是基于个人境遇与生命体验进行选择和吸纳。许多唐代诗人如白居易、王维等,都曾在诗作中表达对“空”与“无常”思想的深刻体悟。通过研读《心经》,他们不仅思考生死与轮回,更寻求超越生死的解脱之道。这种精神追求,既体现了唐代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折射出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使佛教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唐人安顿灵魂、对抗苦难的重要力量。 重创后的疗伤 如前文所述,《心经》的核心思想是“五蕴皆空”和“诸法空相”。这一思想实际上为在政治上遭受重创的诗人们提供了心灵上的出路。尤其是“色即是空”的理念,为那些抱负无法实现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慰藉和精神上的借口。佛教的这一出世思想,与儒家士大夫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理想追求是背道而驰的。然而,正是这种思想,为那些经历人生剧变、饱受风雨冲击的人,提供了另一种精神上的“隐居”方式——即在心灵中获得安宁与超脱。 所谓“大隐隐于朝”,如白居易、元稹等人,尽管有心匡扶社稷,但因遭遇贬谪和政治失意,不得不退守内心世界。在经历仕途的风波与人生的失落后,他们选择借助佛教思想来为自己的失意寻找出路与解脱。佛教的“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对现实的超越视角,也成为他们安顿灵魂、重建心灵秩序的重要寄托。这一现象,折射出佛教在唐代知识分子阶层中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如何帮助他们从挫败中走向内心的平静与复原。 白居易早年的诗风充满现实主义关怀,他以诗为工具,为劳动人民的痛苦振臂高呼,抨击社会不公,谴责剥削与压迫人民的统治阶级。他将诗歌视作“补察时政”的载体,创作了大量具有讽喻性质的作品,如《新乐府》《秦中吟》等。这些诗歌语言直白,主题鲜明,旨在唤起社会的共鸣和反思,体现了其强烈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然而,晚年的白居易诗风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他更多书写自己的闲适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这一思想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坎坷曲折的仕途经历。白居易因谏言遭贬,出任江州司马,其名篇《琵琶行》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诗中不仅描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悲,更借此抒发了自己命运多舛的感慨和仕途失意的无奈。 到了晚年,白居易醉心佛教,作品中充满对“无常”与“空”的思考。这种思想影响了他的处世态度,使他得以看淡名利得失,避开了不少仕途上的风险与波折。他的佛理诗,如《大林寺桃花》《闲居咏》等,展示了他在佛教哲学中寻找精神慰藉的过程。白居易通过对佛教“诸法皆空”思想的领悟,逐渐从“为民请命”的入世情怀,过渡到“修身养性、超然物外”的出世境界。这一变化,不仅是人生境遇的反映,更是他在现实挫折中对生命和价值的新认识。 白居易的这种生活态度在元稹的诗歌中同样有所体现。在《赠乐天》中,元稹写道:“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这些诗句直接反映了白居易逐渐远离世事、追求内心安宁的态度。元稹通过描述二人日常的悠闲交往,表现出白居易已不再为外界纷扰所动,而是专注于自我修养与内心的平静。 正如前文所述,白居易在其许多诗作中表现出《心经》中“空”与“宁静”思想的影子。这种思想在他的禅理诗中尤为明显。例如,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他写道:“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白居易认为,心静自然能够战胜外在的酷热,体现了佛教中“心随境转”与“心静则苦灭”的理念。 这一句“心静身即凉”,正是对“五蕴”中“受”的超越——当人们放下对感官感受的执着,不为痛苦与欢愉所困扰,一切境遇皆由心而定。当“五蕴皆空”时,所谓的苦与乐不过是心灵对外界的反应。因此,白居易不仅通过诗歌传达了佛理的精髓,更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他从仕途跌宕走向心灵宁静的精神历程。这种“放下”的智慧,使他在坎坷人生中找到了超脱与平和的力量。 白居易与鸟巢禅师的故事堪称妙趣横生且发人深省。据传说,《心经》正是由鸟巢禅师口授玄奘大法师后才得以广传世间。白居易第一次见到鸟巢禅师时,禅师正端坐于树巅之上。白居易惊讶地说道:“禅师坐在树上,太危险了。”不料鸟巢禅师却淡然答道:“太守的处境才真正危险——宦海沉浮,勾心斗角,危机四伏。” 此后,白居易与鸟巢禅师交往甚密,探讨佛理。他在诗作《题鸟巢禅师》一诗中写道:“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这几句诗表达了他对“浮生若梦”的疑问:人生如梦般虚幻,究竟是梦中之浮生,还是浮生本身就是梦境?显然,经历了宦海的沉浮跌宕后,白居易已厌倦了那种提心吊胆、勾心斗角的生活,他将精神寄托于佛门,尤其沉醉于《心经》中“五蕴皆空”的理念。 鸟巢禅师对他的疑问的回答巧妙而富禅意:“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鸟巢禅师指出,“浮生”与“梦”本无二致,来去皆无痕迹,执着于辨别“浮生”与“梦”只会徒增烦恼。这一回答正契合了《心经》所阐述的“空性”——万物的本质皆为空,既然本质无差异,又何必执着于区别对错、深究其本质?更为智慧的态度是顺应因缘、随遇而安,以平常心对待一切。 这一禅理深深影响了晚年的白居易,使他逐渐超脱了仕途的羁绊,从权力斗争与政治压力中解脱出来。他不再执着于功名得失,而是回归生活本真,追求平静与闲适。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佛理诗中,也反映在他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说,这场与鸟巢禅师的“问禅”对话,帮助白居易完成了从仕途浮沉到心灵宁静的蜕变,是他生命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精神转折。 内佛外儒,始儒后佛的士大夫精神状态 唐代士大夫中普遍存在“内佛外儒”的精神状态,这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交融的结果。在诗人们的作品中,这三种思想常常交错呈现。正如前文所述,白居易的诗歌便表现出佛教“空性”思想与道教超然物外理念的交织。因此,在唐代,“外儒内佛”的精神状态并不少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便是王维。 王维早年便笃信佛教,他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但同时以虔诚奉佛闻名于世。正如张弓先生所言:“堪称萧瑀之后,唐代又一位居士型朝官。”安史之乱期间,长安沦陷,王维未能西逃,被叛军俘虏并迫任伪官。平叛后,他因“曾仕伪”被朝廷宽恕,但也因此仕途受挫。他在向唐肃宗的奏表中坦言“愿出家修道”,“苦行斋心”,但未获准许。然而,自此之后,王维心境已完全归于佛门,其诗作也充满禅意和出世之志。 王维的禅理诗正是他政治挫折后精神归宿的写照。例如,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他写道:“无心舍有,何处依空?”这一句表达了他对佛门“空性”生活的深切向往。在《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他进一步阐释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在这里,王维将“有无”和“色空”的对立视为幻象,强调超越“色空”与“有无”的境界。这些理念显然源自《心经》关于“空性”的哲学。 王维对“色空”的参悟,一方面展示了他对佛理的虔诚追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避世而立”的心态。在晚年,王维自视为有罪之人,怀有深深的自责之心。他的忍辱负重、淡泊名利与佛教“空性”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心经》所强调的“五蕴皆空”与“空性”哲学,为他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使他在儒家难以解决的精神困境中找到了超越的力量。 这一精神归宿,正是佛教思想在唐代士大夫群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为那些仕途失意、内心痛苦的士人提供了一种自我疗愈的途径,使他们在现实的磨难中能够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心灵的安宁。王维将这一“内佛外儒”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印记,更是唐代士人精神状态的典型缩影。 结语 本文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发,探讨了《心经》中的核心理念与唐代诗歌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唐代禅诗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阐述了《心经》的核心思想——“空性”。这一“空性”思想不仅为诗歌营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更赋予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随后,本文分析了《心经》对唐代诗人精神与心灵的慰藉功能,重点探讨了白居易和王维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佛理精神,发掘出他们作品中《心经》的思想影子。白居易在仕途跌宕中,通过“诸法皆空”的思维方式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而王维则在经历政治挫折后,将佛教“色空”哲学融入诗作,以此寄托出世之志。 由此可见,作为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心经》,在唐代禅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核心理念贯穿于诗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学表达之中,使唐代禅诗成为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结晶。正是这种融合,构成了唐代诗歌中一抹独特而璀璨的风景线,彰显出思想的深邃与艺术的空灵之美。

January 4, 2025 · Yiwei Gong

Deploy Self-hosted GitHub Actions Runner with ArgoCD and Akuity Platform

GitHub Actions simplifies CI/CD but can become costly with GitHub-hosted runners. Self-hosted runners offer better cost control and customization. This post covers deploying a self-hosted runner using ArgoCD and the Akuity Platform. Why ArgoCD and Akuity Platform? ArgoCD ensures Kubernetes clusters align with Git-defined states, simplifying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consistency. While ArgoCD is powerful, the Akuity Platform enhances it with added security, usability, and its KubeVision tool for efficient Kubernetes resource visualization and troubleshooting. ...

December 25, 2024 · 4 min · 713 words · Yiwei Gong

K3s Cloud Master and Local Agent Setup

Setting up a cloud-based k3s master node with local agent nodes allows for easy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infrastructure. This setup is ideal for scenarios such as integrating a local GPU cluster or managing edge devices like vending machines, ensuring stable network connectivity withou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software. Use Cases Local GPU Cluster: You can add your local GPU cluster as a worker node to the cloud k3s master, enabling centralized scheduling of complex task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network issues. ...

September 30, 2024 · Yiwei Gong

Transitioning from GitFlow to GitHub PR Workflow: A Journey in Streamlining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Transitioning from GitFlow to GitHub PR Workflow: A Journey in Streamlining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troduction In our company, we originally adopted the GitFlow model for our development workflow. This model served us well, facilitating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feature development, release management, and hotfixes. Howev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GitHub and its powerful pull request (PR) workflow, we decided to transition to a more integrated system. This blog post outlines our journey, the challenges we faced, and the solutions we implemented to streamline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

July 2, 2024 · Yiwei Gong

非线性优化 - Ceres Solver

我们考虑这个优化问题: $$ \min_{\mathbf{x}} \quad \frac{1}{2} \sum_{i} \rho_i \left(||f_i (x_{i_1}, … ,x_{i_k})||^2\right) $$ $$ \text{s.t.} \quad l_j \le x_j \le u_j $$ 这个问题又称为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寻找$x$的最小值,并且$x$满足了约束$l_j \le x_j \le u_j$,使得函数$\rho_i \left(||f_i (x_{i_1}, … ,x_{i_k})||^2\right)$的和最小。我们又把$\rho_i \left(||f_i (x_{i_1}, … ,x_{i_k})||^2\right)$称之为残差块(ResidualBlock),$f_i (x_{i_1}, … ,x_{i_k})$成为代价函数(CostFunction),且依赖于$x_i$。$x_i$称为参数块(ParameterBlock)。同时参数块受到了$l_i$和$u_i$的约束。 特别的这里的$\rho_i$称为损失函数(LossFunction),用于减少外值对解的影响。 特别的,当我们的$\rho_i = f(x) = x$且上下界都为无穷大时,我们的问题简化为: $$ \min_{\mathbf{x}} \quad \frac{1}{2} \sum_{i} \left(||f_i (x_{i_1}, … ,x_{i_k})||^2\right) $$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们考虑优化一个函数: $$ \frac{1}{2}(10-x)^2 $$ 我们用Ceres Solver来求解这个问题。很显然,这里的代价函数是$f(x) = 10 - x$,$\rho$为 1,且$x$在实数域上没有约束。所以我们定义我们的代价函数 struct CostFunctor { template <typename T> bool operator()(const T* const x, T* residual) const { residual[0] = 10.0 - x[0]; return true; } } 现在我们可以解决这个优化问题: ...

December 23, 2023 · Yiwei Gong

单目视觉vSLAM

Matlab 官方提供了完整的单目视觉 vSLAM 的 pipeline,https://www.mathworks.com/help/vision/ug/monocular-visual-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html。这里对 Matlab 的这边文章的关键点做一个笔记和讨论,具体的实现可以参考原文文档。 初始化数据集 Matlab 提供了imageDatastore类用于初始化图像存储集合,其接受一个图像的文件夹路径的参数。 imageFolder = [dataFolder,'rgbd_dataset_freiburg3_long_office_household/rgb/']; imds = imageDatastore(imageFolder); 初始化地图 在 SLAM 管线中,首先我们应该对相机进行标定,相机标定可以用Computer Vision 工具箱中的相机标定工具。如果预先知道了相机的内参,可以通过cameraIntrinsics类直接进行初始化。 % Create a cameraIntrinsics object to store the camera intrinsic parameters. % The intrinsics for the dataset can be found at the following page: % https://vision.in.tum.de/data/datasets/rgbd-dataset/file_formats % Note that the images in the dataset are already undistorted, hence there % is no need to specify the distortion coefficients. focalLength = [535.4, 539.2]; % in units of pixels principalPoint = [320.1, 247.6]; % in units of pixels imageSize = size(currI,[1 2]); % in units of pixels intrinsics = cameraIntrinsics(focalLength, principalPoint, imageSize); 在例子中使用的数据集已经提供了相机的标定参数,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注意,对于一般相机获取到的照片来说,我们应该进行照片的去畸变,Matlab 提供了去畸变函数undistortImage,具体用法如下 ...

December 22, 2023 · Yiwei Gong

基于TinyTex的中文本地Tex环境

在TinyTex之前,我已经换过无数个排版工具。从最开始的Word,到Pages,再到基于Markdown开发的MWeb和Ulysses。我很喜欢Ulysses,因为他既支持Markdown,又通过MathJax支持了LaTex语法。但是Markdown的排版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theorem库的缺乏,Markdown只能作为一个快速笔记软件使用。 后来,我一直在使用Overleaf,不得不说Overleaf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至今市面上都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这也导致Overleaf的价格非常高,甚至学生价格都很高。作为一个研究生和普通的程序员的低频用户,肯定无法为这么高昂的价格付费。而单单免费版本,则又缺乏了类似GitHub同步之类的功能。之所以使用LaTex排版而不是Word,最大原因之一就是LaTex对Git优化,连Git都无法用了,Overleaf实在没有更多吸引我的地方。 之后,我同样使用了一些第三方的LaTex环境。比如在macOS上很好用的Texifier。Texifier这个项目不得不说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但可以看得出团队的预算不足,很多地方存在设计的瑕疵和开发的Bug。而且作为一款编辑器来说,他实在算不上功能强大。只不过在LaTex的开箱即用上面,至少做到了顺手。 我还使用了MacTex(或者是Tex Live)+ VScode + LaTex Workshop,从易用性到编辑器的熟悉程度以及到各种细节小问题的处理上,这一套方案基本是最佳方案,唯一的遗憾是庞大的MacTex和墙内的渣网速。在调研搜索过程中,看到了TinyTex这个发行版,TinyTex又有R语言的R Markdown背书,从文件大小到稳定性基本都满足了一个基本的Tex排版要求。 1. 下载TinyTex二进制发行版 TinyTex的发行版可以直接从GitHub, https://github.com/rstudio/tinytex-releases下载获得。我下载的是TinyTeX版本,TinyTeX-2的体积过于庞大,TinyTeX-1和TinyTeX-0的预置package又太少。 下载完成后解压缩放到任意文件夹下,并且将bin目录添加到PATH变量中。我是用的是macOS,因此我的PATH为 export PATH=$PATH:$HOME/TinyTeX/bin/universal-darwin 2. 更新tlmgr源和安装中文支持 设置好环境变量后,重启终端就可以访问tlmgr。为了在国内更快的访问速度,可以修改tlmgr源为清华源,执行 tlmgr option repository https://mirrors.tuna.tsinghua.edu.cn/CTAN/systems/texlive/tlnet 然后安装ctex包获得中文支持 tlmgr install ctex 3. 安装VScode + LaTex Workshop 在VScode中安装LaTex Workshop插件,安装成功后打开任意tex文件就可以愉快的书写啦。 对于中文支持,可以使用CJKutf8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utf8} \begin{document} \begin{CJK*}{UTF8}{gbsn} \section{前言} \section{关于数学部分} 数学、中英文皆可以混排。You can intersperse ma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tin script) without adding extra environments. \end{CJK*} \bigskip %% Just some white space You can also insert Latin text in your document \bigskip %% Just some white space \begin{CJK*}{UTF8}{bsmi} 這是繁體中文。 \end{CJK*} \end{document} 进行中英文混排。 ...

November 16, 2023 · Yiwei Gong